咱們來假想一個情景。你到一個新公司第一天上班。你剛到公司門口,就有一位打扮非常正式的女士專門迎接你。她領著你在公司走了一圈,介紹了各部門的情況,然后把你送到你的辦公桌。
你發現辦公桌上升起來一個橫幅,上面寫著“新人在這兒!”,全公司都能看見。你打開電腦,屏幕是一張代表公司理念的美麗圖片。辦公桌上有一份給你的禮物,是不銹鋼做的一個公司產品的模型。你剛連上電子郵件,就收到 CEO 親自寫給你的信,對你各種鼓勵、希望你能度過愉快的一天,也希望你在公司有一個愉快的職業生涯。整整一上午,不斷有人過來跟你打招呼。
中午的時候,你們全組從領導到員工,專門請你在一個很好的餐館吃午餐,期間所有人向你自我介紹,對你問寒問暖。下午回來,你上級的上級又給你發了一個郵件,說明天我單獨請你吃飯。
這種入職經歷你覺得怎么樣?是不是覺得公司對你太重視了,你一定要好好干報效公司。
……當然,事實是每個新員工都有這樣的待遇。而且你可能不知道,這一套入職體驗并不是公司自發想出來的,而是專門請了一個咨詢公司給設計的。
不過我相信即便你知道這些,你仍然會把它當做一段難忘的經歷。這家咨詢公司在很多國家都搞了這種新人入職體驗服務,特別在北京搞得非常成功,有的員工表示我能不能先辭職、然再重新入職一次 —— 就為了體驗這個待遇。
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,就是 關于“體驗”的設計 —— 或者說,是關于“瞬間”的設計。
我們要說的這本書是10月3日剛剛出版的《強力瞬間》( The Power of Moments: Why Certain Experiences Have Extraordinary Impact ),作者是奇普·希思(Chip Heath)和丹·希思(Dan Heath)。希思兄弟也是我們專欄第一季講決策科學時候介紹過的《決斷》那本書的作者。
1.“瞬間”思維
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,記住的往往是一些“瞬間”,而不是很長很長的細節。比如你去迪士尼游樂園玩,一整天中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很高興,可能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排隊,真正高潮的時刻占的比例很少。但是你過幾天再回憶這段經歷,記住的就可能都是那些精彩的瞬間。
這個現象心理學家早就知道了,有個著名的說法叫做“ 峰終定律(peak-end rule) ”。這個定律說, 一段經歷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,其實是這段經歷的峰值瞬間 —— 包括最好和最壞的體驗 —— 以及這段經歷結束的瞬間。而我們對這段經歷的總時間長度,對其中不好不壞的那些時間段的體驗,則常常忘記。
希思兄弟認為“峰終定律”說的還不夠全面,其實只要是重要的時間節點,都容易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。比如一段經歷的開始時刻顯然也很重要。你讓大學畢業生回顧他在大學這幾年最有意思的事情,最多的事兒是發生在九月份 —— 也就是剛入學那個時候。我們剛剛開始一段新的生活、到一個新地方、參加一個新工作,這些都是重要節點。
我們對往事的回憶,要么就是在峰值上、要么就是在節點上的瞬間。
所以希思兄弟說,我們得有點“瞬間”思維。決定你對一段經歷的觀感的,最關鍵的就是峰值和節點。
這個結論非常重要,因為你對一段經歷的觀感,可是很值錢的。
2.好客服法則
假設你負責某個公司的客服工作。這是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公司,可能是個酒店、餐館或者航空公司。你對顧客做了調查,讓給在你們公司享受的消費體驗打分,最低分是1分,最高分是7分。結果是有些顧客對你們很滿意,給了7分;大部分人印象不錯;但也有些人很不滿意,給了3分以下。
現在你想提升一下顧客的消費體驗。擺在你面前有兩個計劃 ——
A 計劃專注于差評,要求全面保障服務質量,一定要盡量減少差評。
B 計劃則專注于那些對你們服務的印象中等偏上,給打了4分到6分的那些顧客,想要把他們的體驗提升到7分。
請問你選擇哪個計劃?
研究表明,大多數公司選的是 A 計劃,會把公司80%的資源拿去減少負面體驗。這完全可以理解,我們作為一個服務至上的公司,怎么能對顧客的抱怨不管不顧呢?
但是專家的建議卻是,你應該選擇 B 計劃。這里面有兩個原因。
首先,給好評的顧客是最有價值的顧客。他們將來更有可能再次在你們公司消費。對航空公司來說,打7分的顧客平均每個人第二年會回來再花費2200美元,而一般的顧客平均只會再花800美元。
所以你應該培養鐵桿粉絲。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有的航空公司根本不在乎那些買了廉價機票、一年偶爾才飛一兩次的乘客,他們在乎的是頭等艙那些??偷捏w驗。
其次,因為中等體驗的人占了絕大多數,所以如果能想個什么辦法把他們的體驗提升到7分,效率是最高的。
研究者說,綜合而論,同等資源下,B 計劃的收益是把 A 計劃的8.8倍!
好,那下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才能讓顧客給你打7分呢?
這就引出了一句格言,這可能是獲得好服務口碑的最重要的行業秘密,這句話叫 ——
“多數可遺忘,偶爾特漂亮(Mostly forgettable and occasionally remarkable)”。
也就是說,你給顧客的絕大多數服務都很一般,讓他完全不在意就行 —— 而好口碑則來自你偶爾給他一個特別好的體驗。
你到一個酒店住,酒店的價格不貴,條件非常一般,設施也都有點舊了,本來就是個很平淡的經歷。但是這個旅館的服務員非常喜歡“搞事情” —— 用東北話來說,也叫“整景兒”。比如說,酒店游泳池邊上有個紅色的電話機,上面寫著“冰棍熱線” —— 你拿起來這個電話說一聲,就會有服務員穿一身制服、戴著白手套,用小推車給你送來幾根冰棍!而且還是免費的。你回到房間,發現床上放著酒店送你的一瓶酒。哪天你要走了,酒店還給你一個小禮物。
整這些景兒根本花不了多少錢……但是你能不給好評嗎?
“多數可遺忘,偶爾特漂亮”,這句話算是得了峰終定律的真傳。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不就是這樣嗎?有的人平時對你一般,關鍵時刻幫了你一個忙,你念念不忘。有的人平時總幫你,有一次沒顧上,你就翻臉了。我以前看一個小說,說困難時期有個人大學四年從來不請同學吃飯,畢業前人心惶惶的時候卻只有他掏錢請了一頓散伙飯,結果全班同學都感謝他。
所以希思兄弟說的這個瞬間思維,我們不可不察。那整景兒,有什么好辦法呢?
3.制造完美瞬間
希思兄弟對“怎么制造完美瞬間”總結了三個辦法。
第一個辦法是搞一種儀式感。 比如我兒子他們學校,為了讓小孩練習經歷大場面,每個星期五的上午都要搞一個全校的集會。集會在體育館進行,每次有幾個學生輪番上場,演出一個什么節目。這個集會的特點是全校師生都正裝出席,男生必須穿白襯衣打領帶,給人感覺就好像聽什么高級的音樂會一樣。
書中的一個例子是核磁共振掃描檢查。本來,小孩特別害怕進入掃描機器,怎么哄都不行,連哭帶鬧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。有一家醫院就把核磁共振檢查給包裝成了叢林冒險體驗。整個房間被布置成了叢林,地上畫著池塘和石頭,小孩連蹦帶跳地走進檢查室、爬上了掃描儀的桌子,而那個大圓筒狀的機器則變成了一個獨木舟的樣子。醫生說,現在我們要漂流了,你可得抓緊啦不要動 —— 小孩就一動不動地接受了掃描。
結果每次檢查都特別順利,醫院因為能做更多檢查還賺錢了。
第二個辦法是故意把這件事搞得特別重要。 希思兄弟有一個洞見,說為什么那些練體育的人,每天訓練特別辛苦,但是一天到晚特別有干勁 —— 而學生在學校學習其實沒有練體育苦,為什么常常是萎靡不振呢?因為體育有比賽,而學校里日子太平淡。沒錯,學生有考試,但是考試可沒有觀眾啊!
書中舉了一個高中的例子。在過去二十年間,這個高中每年要搞一場庭審辯論。辯論題目是有人控告小說家威廉·戈爾丁在《蠅王》這部小說里故意抹黑了人性,你認為戈爾丁是否有罪。
辯論搞得特別正式,整個辯論是在一個真正的法庭里進行,學生扮演的控辯雙方都身穿正式的法庭服裝,校領導要到場,學生特別在意的那些什么校橄欖球隊明星之類的人物也要出席。學生每年要用大半個學期來準備這場辯論,文學、歷史、法律各種知識都要用到,每個人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。
結果是畢業典禮的時候,所有發表畢業感言的學生都會提到這場辯論。
第三個辦法是制造驚喜。 平淡生活中來點隨機的驚喜總能讓人印象深刻,前面說的那個酒店用的就是這招。
“行為設計學”里的隨機獎勵,也是這個意思。
我的評論(萬維鋼)
我們以前講過一個道理,現在這個時代,消費的趨勢已經從“購買東西”轉向了“購買體驗”。生產自動化導致東西越來越不值錢,買回家還占地方。很多高級消費在于購買體驗,比如說旅游、參加音樂會、到現場看一場關鍵的比賽之類。
希思兄弟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發,是除了這些早就商品化了的體驗之外,還有很多關鍵時刻的體驗,其實你不用等著它發生,你可以主動制造。
我們大概可以預期“體驗設計學”將會越來越流行。我們知道人的意識就是主觀的體驗,赫拉利在《未來簡史》里也說現在宗教不能給人提供意義了,也許人生的意義就變成了經歷各種體驗。體驗時代,已經到來。
所以我們對一段經歷的觀感不在于全部體驗,而在于其中的峰值和關鍵節點的那些瞬間。
服務業好評的價值遠遠高于差評,而獲得好評的秘訣是“多數可遺忘,偶爾特漂亮”。
制造完美瞬間有三個辦法:儀式感、重要性、小驚喜。
“瞬間”的力量可不僅僅是難忘的回憶,它還能讓你有所領悟 —— 下期再說。
上一篇: 物業冬季防凍防寒防漏防滑措施與方案 | 下一篇: 開年先提醒!物業公司危險源清單